對于正在計劃中的沃爾沃三大工廠中國落地項目,昨日,吉利董事長李書福在一個論壇上明確表示,并不如想象般順利,“我希望越快越好,但不知道需要多久,可能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
目前,雙方阻力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沃爾沃全球管理層,管理層目前正在進行沃爾沃落地中國的項目論證,這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快;二是中國政府的審批流程還未走完。
落地仍未決
李書福的上述說法,與之前一天(10日)在杭州會見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的表態相左。
彼時,李書福表示,沃爾沃交割已過去三個多月,新的董事會召開了兩次會議,董事會和管理層決定把中國建設成沃爾沃的第二本土市場,宣布了中國區管理層團隊,并計劃在成都、上海和大慶三地建廠,沃爾沃在中國的布局“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
這種表態上的反復,顯示了沃爾沃中國落地之難,“要經過漫長的規劃、協調、審批、討論等,需要很長的過程。”李書福表示,目前沃爾沃項目在中國落地的話題,吉利說了不算,沃爾沃有其自身商業計劃;同時,沃爾沃說了也不算,還需要中國政府部門的審批。
事實上,在今年8月2日沃爾沃資產交割后,中國項目何時落地、在哪里落地就成了外界關注的焦點。而從昨日李書福的表態來看,如要實現上述目標,有兩個必備條件:一是董事會和管理層達成一致;二是中國政府首肯。
沃爾沃全球董事及中國區業務負責人沈暉昨日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目前管理層正在制定有關中國項目的商業計劃書,“這個戰略是一個非常詳細的戰略,我們要做什么產品、投資回報怎么來、每輛車的價格多少、每個工廠的自動化程度如何,這是很詳細、很具體的一部材料。”
沈暉表示,完成這樣一部商業計劃書少則半年多則一年,因此在這個時間跨度上,想加快速度并不現實,因為沃爾沃轎車資產交割至今僅過去3個月時間。
而在政府審批方面,昨日沈暉也向記者確認,國家部委的審批正在按照政策法規進行,包括沃爾沃到底是以“外資”還是以“民資”身份進來,需要不需要在國內找合資伙伴等問題,目前均“懸而未決”。
如此漫長的等待,的確讓李書福非常焦急。在吉利收購沃爾沃的過程中,由于向上述三家地方政府融資,如何向他們當初的“慷慨解囊”有個交代,是李書福不得不考慮的。此前,包括上海嘉定區政府在內的一些地方政府部門通過各自渠道,對外釋放了沃爾沃落地的信息,而這些信息又旋即遭到了沃爾沃中國運營團隊的否認。
因此,李書福被夾在中間,一方面是跨國企業的運作規范,一方面是吉利長期與政府打交道所積累的寶貴資源。哪個都不能小視,哪個都需要平衡。
多點存在分歧
除了落地時間外,李書福在論壇現場還坦承,在其他方面如董事會內部、董事會與管理層之間也存在分歧,例如車型的引進上。
“因為我是中國人,我對中國汽車市場研究比較多,對中國社會形態了解比較深,現在在國內很多車越造越大,我說沃爾沃也在中國可以造大一點。”李書福表示,他希望未來引進的沃爾沃車型能針對中國人的消費品位進行調整,開發加長型、排量大的車型。但這一想法遭到了沃爾沃董事會的否定,“他們覺得不行,大了以后耗能大、材料多、占地面積大,不節約,不符合當前全世界汽車工業發展方向。”
在競爭對手方面,李書福在兩次董事會會議上都建議,將奔馳、寶馬列為沃爾沃的競爭對手,但這一想法也遭到了管理團隊的反對。
“沃爾沃管理層認為,買奔馳、寶馬的人不會買沃爾沃,買沃爾沃的人不會買奔馳、寶馬,他們覺得這是沃爾沃的品牌定位。我說,讓買奔馳、寶馬的人來買沃爾沃不好嗎?他們覺得不一定好。我們還在討論這個問題。”李書福說。
收購沃爾沃后,吉利成為中國第一家涉足國際化運營的民營車企,沈暉對本報表示,沃爾沃目前的董事會可謂當下國際車壇“全球化”水平最高的團隊。“每個人都是我和董事長親自挑選,他們均要代表吉利集團這個出資人的利益來發表意見。”因此沈暉認為,即便出現與李書福意見相左的情況,也應視為董事會和管理層為吉利長遠利益在考慮。
李書福也強調,彼此之間沒有太大的矛盾,他的一些想法來自中國市場,而董事會和管理層是基于西方和全球角度來看問題。“隨著時間推移,我們會慢慢一致起來的。當然,如果最后協調不下,我同意他們的觀點,我肯定是要妥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