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某年某月某日,一輛本田車撞成兩段的“婚禮門”事件開始,關于日系車的不安全,流傳著許多論調。我們本次的日系車專題,并非想對所有針對日系車詬病的論點進行一一反駁,只想對某些不科學的論調說:有些傳說,很不靠譜。
傳說只是傳說從來很不專業
在做這組專題前,我們采訪了大量業內的資深人士,他們既非日系車的代表,也非美系車、德系車的粉絲,他們的觀點相對中立。對于這些傳說,他們較一致的看法就是:太不專業了。
關于日系車的三大傳說
傳說1.鋼板像紙板一撞就稀爛
鋼板薄,現在好像已成了日系車的標簽。更有鋼板像紙板,用手輕輕一按就凹進去一塊這樣的傳說。幾乎在每個汽車論壇,都有幾個關于日本車鋼板薄、撞成稀巴爛的故事,且圖文并茂,且時常可見,一輛撞得慘不忍睹的某品牌日本車,以“證人”的身份現身說法。
傳說2.偷工又減料出口分等級
傳說日本針對汽車出口——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規矩,那些賣到歐美市場的日系車和賣到中國市場的車并不相同。一流車自己用,二流車銷美國,三流車給中國。
傳說3.車身特別輕高速易發飄
相對于歐美車系扎實的地盤和相對重很多的車身,日系車車身輕的特點也毋庸置疑成為一大劣勢。許多汽車論壇一直也都流傳著這么一個經典的傳說,一位車技一流的車主和另一位車技一般的車主上高速PK,不想開到140碼車子就發飄,無奈敗下陣來。歸結原因,失敗的關鍵不在于車技,而在于“會發飄”的車子。而且這樣的傳說越來越多,各種車技一流卻因為車子“發飄”而敗北的高手也越來越多。
首先,以為鋼板厚就是安全,這完全是在一種不了解汽車構造情況下的憑空臆想。按著這樣的邏輯,我們的汽車工業是不是要回歸裝甲車時代?事實上,現在幾乎已沒有汽車廠商在宣傳自己產品安全性時再拿鋼板厚說事,而是著力于強調結構和碰撞吸能技術,因為設計人員自己知道,結構以及受力過后力的分布狀態才是安全的關鍵,再提鋼板厚不厚的問題,就顯得很土、很不專業、很OUT了。
“一般我們業內看到汽車介紹時,腦海里最先出現的是什么?應該是鋼梁架構而成的車架。打個比方,車架是骨骼系統,那鋼板則是皮膚和血肉。在發生碰撞時,鋼板厚度,對整車安全起不了決定作用。安全源自科技,結構才保障安全。就像我們打架時,那些看起來滿臉是血、樣子很慘的人往往都沒重傷,只不過樣子比較慘而已,撞得難看并不等于不安全。”一位供職于某美系大品牌車廠的資深人士接受采訪時,就流露出公平看待日系車的理性。
從造車理念上看,日系車采用吸能的設計理念,相對薄的鋼板更符合設計的要求。日本是一個資源貧乏的國家,既然鋼板薄厚不能決定安全,他們就選擇了低油耗的薄鋼板以降低車重,這是不是也可以客觀地看作是日本人的聰明之處?
至于第二個傳說,則顯得很可愛。不過大家想過沒,咱現在可是領跑世界的汽車消費大國之一,在全球一體化的大環境下,在競爭激烈的汽車市場,不管是美國車、日本車、德國車都堅持全球品質。日系車這么干,是不是在拿自己的“錢程”開玩笑,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中國在去年已經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的新車市場,沒有哪家汽車公司會忽略這樣一個市場,那些認為外國車商欺負中國人,甚至說什么故意造出差車來害車友的言論,顯然是非理性的。
因為資源的限制,日本造車業一直在考慮如何節省成本,但節省成本就等于偷工減料嗎?以保險杠為例,經常有人拿日本車保險杠用的是塑料說事,其實在汽車發展史上,用合成塑料代替鋼是一大進步。日本企業一直都有重視產品節能的傳統,而且善于將產品做得更輕巧。日本的空調、冰箱等家電普遍都很節能,并非因為偷工減料。
要解釋第3個傳說的不靠譜很簡單,看過F1賽事的人都知道F1賽車有多重,時速有多少。我們可以神奇地發現,舒馬赫沒有“飄”。
汽車科技發展到今天,拿車身重量來作為炫耀安全的資本讓人摸不著頭腦。各種材料和案例告訴我們,車輛的造型和對空氣動力學的運用,才是真正保證車輛高速時穩定性的關鍵。就拿尾翼來說,它的功能絕不是美觀,也不是讓你瞎改裝完了后可以到街上假裝自己很彪,它的作用在于增大空氣對車體的下壓力,而保證車體更加平穩。事實上要把車造重很容易,造輕才難,F在的汽車普遍采用碰撞吸能的設計,碰撞立即發生變形但駕駛艙完好。而且各大廠商開發的鋁合金鋼鐵發動機,盡量把鋼板減薄,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為了把車造得更輕,以提高車輛的加速性能。車身一輕,剎車時慣性也相應減少,從而能縮短制動距離。
我們可能沒有注意到的是,以奔馳為代表的德國車的鋼板在過去的20年中也一直在減少厚度,甚至玻璃也薄了。馬自達歐洲區CEO就曾驕傲宣布,由于工程人員“煞費苦心地努力減輕每一個零配件的重量”,使改版馬自達的一款新車比前一代輕了60磅。設計師們采用高拉伸鋼材來重新設計該車的上部構造,甚至挖空了內后視鏡,所有這一切只是為了盡可能減輕重量,F在鍍鋅鋼板的價格大約是5000多元一噸,省成本顯然不是把鋼板做薄來實現的。相反,把車造得更輕卻需要更多的成本。凱迪拉克公司總經理Helmut Weixner也曾經說,一個主流品牌必須有節制地使用輕型材料,因為輕型材料成本更高。這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解釋對塑料保險杠的誤解,從鋼到塑料,并非是偷工減料,因為塑料保險杠的成本甚至比鐵的更高。
高速行駛和車身重量本身就是個矛盾體,可以設想一下,一輛重過裝甲車的汽車很難跑上高速公路,或者就只能用更大排量的發動機來拖動它,很不低碳。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車新聞新聞跟帖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