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發展中心劉世錦在某論壇上關于放開汽車外商投資股比的言論,引起酣然大波,似乎這樣的觀點有悖于國家對自主品牌的扶持,更有朋友擔心就此作了“工業亡國奴”。
我贊同今后逐步放開外資汽車在中國建廠50:50的股比,甚至外商獨資。我堅信今天的中國汽車工業,尤其那些奮發的自主品牌只會在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中壯大。靠保護,不會出一流的企業一流汽車大國。
歷史已經證明了這一點。沒有80年代的合資,中國轎車只有3000輛紅旗上海;90年代,有關部門也曾以“國企輸不起”的理由,拒絕吉利、奇瑞、華晨等自主品牌進入轎車業; 2001年入世,多少人認定,外資一進來,本土汽車會“全軍覆沒”。今天看,當初慷慨激昂的擔心都是多余的。改革開放每向前跨一步,沉重的“避彈衣”每脫下一層,中國汽車業就會發現一片新天地。
戴爾、西門子、諾基亞、宜家、在中國獨資設廠,中國的電腦、電子、手機、家具業沒有全軍覆沒,競爭力反而蒸蒸日上,為什么汽車業非還要有個股比保護呢。
一些國企體質的羸弱,恰恰不是國家保護太少,而是保護太多了。問問中國汽車業的老人,這一教訓的記取最深刻。
我堅信,作為汽車第一產銷大國,有幾個外商獨資企業同臺競技,吉利、奇瑞、華晨、長城、比亞迪都絕不會垮臺,只有進一步的開放,中國汽車才能在世界杯級別的大賽中成為汽車強國。
且不說,在全球化的市場,吉利百分之百地占有了沃爾沃,瑞典人也沒有罵政府賣國。入世,就不是國內聯賽,而是進軍世界杯,只有一個的國際規則。不能只許中國隊進球,不許外國隊射門。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車新聞新聞跟帖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