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新華網北京12月19日專電題:
困惑與期待:網民追問北京治堵三大焦點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李舒、李志勇
北京市治理交通擁堵綜合措施公開征求意見以來,圍繞“公務車零增長”“停車費和擁堵費收取”“限車限行”等話題,網民展開了熱烈討論,其中既有理性表達,也有不少疑問。這種罕見的關注度,凸顯出全社會對于首都交通治理的焦慮、困惑和期待。
叫好“公務車零增長”期待政府帶頭解堵
北京市治理交通擁堵綜合措施征求意見稿中明確提出,“十二五”期間,北京市各級黨政機關、全額撥款事業(yè)單位不再增加公務用車指標。
【網民熱議】:上述措施贏得網民一片叫好,也引發(fā)對公車相關話題的關注,包括公車過度膨脹、公車私用現(xiàn)象等。
網民“仁文主意”說:“官銜不是特權,公車只應該用于公事,在緩解交通擁堵問題上,必須做到人人平等,應該堅決取消所有政府官員的公車私用行為。”網民“北京—印象”稱:“公車少點上路比什么都強!”
此外,網民對政府部門和公務員帶頭緩堵表達了強烈期待。網民“我是中國人—于”稱:“政府官員、公務員要帶頭做出表率,從上到下共同應對城市發(fā)展中遇到的問題,不能搞特殊化。”網民hub3333說:“希望政府公開公車的數(shù)量和公車牌照等信息,公開每年的公車開支預算。只有公車信息公開,才能方便民眾監(jiān)督,才能知道每年公車的數(shù)量是維持、減少還是增加了。”
【權威回應】:北京究竟有多少公車?對于網民普遍存在的這個疑問,有關部門表示“不便”回應。但這次治堵新策要求的“公務車零增長”只涉及北京市各級黨政機關、全額撥款事業(yè)單位。
資料圖片:12月8日傍晚,北京市東二環(huán)朝陽門段擁堵情況十分嚴重。新華社記者 萬象 攝
增加收費轉嫁成本期待治堵公平透明
進一步調整停車收費標準,城市中心區(qū)停車費上漲,并擇機實施重點擁堵路段或區(qū)域交通擁堵收費。北京市治堵措施中,關于增加收費的條款牽動著機動車駕駛員的心。
【網民熱議】:網友“農夫山田都不全”說:“用經濟手段治擁堵,治得了‘窮人’治不了‘富人’,是治堵還是添堵?”
網絡博主“張超律師”指出,政府如果以收費作為解決問題的途徑,那就要證明已經窮盡了應當履責并力所能及的種種努力。只有這些方面都窮盡了努力,收費才有正當性。基于收費是向公民重復征稅,所以,這只能是改善城市擁擠最后的手段。
也有網民憂慮收取“擁堵費”之后的使用狀況,網民“唱歌的燕子”說:“交通擁堵費并非不能征,但它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公共交通必須足夠發(fā)達,交通管理、道路規(guī)劃必須跟上,讓民眾的出行有一個可替代的方式。與此同時,還需要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能夠有效地控制征收成本。”網民sunny說:“擁堵費并非解決交通擁堵問題的靈丹妙藥。如果沒有合理的制度安排,擁堵費甚至很可能淪落為‘養(yǎng)人費’,或者成為職能部門創(chuàng)收的新手段。”
【權威回應】:北京市交通部門相關人士回應,收取擁堵費、調整停車價格,是為了控制小汽車過度使用。北京私人小汽車日均行駛里程為45公里,是倫敦的1.5倍,東京的2倍多,小汽車出行中5公里以下的出行占比超過40%,而停車收費低甚至免費,亂停車現(xiàn)象十分嚴重。北京治堵不能等情況無法控制再想辦法。
【專家觀點】:北京工業(yè)大學交通研究中心教授陳艷艷認為,北京市擁堵的原因之一在于機動車不合理使用。大城市空間資源有限,如何讓小汽車在科學、合理的范圍內增長、使用,是政府和公眾必須共同面對的難題。采用差別化收取停車費等市場化手段,來抑制機動車主的交通需求,是世界通行的治堵措施之一。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車新聞新聞跟帖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