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緩解交通擁堵,北京市“治堵”綜合措施13日起開始征求民意。其中涵蓋完善規劃、疏解中心功能和人口,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公共" />
為緩解交通擁堵,北京市“治堵”綜合措施13日起開始征求民意。其中涵蓋完善規劃、疏解中心功能和人口,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公共交通,單雙號限行,考慮收擁堵費等內容。北京的方案可以說是全國大城市的樣板,也給其他城市正在狂熱膨脹的交通敲響了警鐘。
如今,北京市機動車保有量已突破470萬輛,平均日增車輛2000輛左右,今年1至11月,北京市已凈增機動車近70萬輛,核心區小客車出行比例達34.8%,是紐約、東京等國際化大城市核心區的兩倍多。顯然,地鐵和公交的作用還有很大空間,否則私人小車就不會如此蓬勃了。國人汽車消費正在經歷一個巨大的上升期,以至于家家戶戶把小車看成了必備品。
沒汽車就沒堵塞,堵塞的首因貌似就是汽車太多。然而這只是事情的結果而并非原因,大北京及周邊不乏廣袤的土地,暢順的道路,甚至很少有汽車去跑。顯然堵塞的病根在城市規劃偏重集中,人口布局失調,公車泛濫使用,所以治堵的方法可以借鑒大禹治水之道,只有配置了城市布局,梳理了交通壓力方是正途。
僅僅盯著如何把汽車的增長量壓下去,首先就會考慮限制居民購買,顯然,這侵犯了和諧社會的內涵,購車是公民的自由,神圣不可侵犯,憑什么上世紀80年代先富起來的可以買車,90后出來工作就不能買車了。至今中國沒有一個城市敢禁止自己的市民買汽車,道路資源再有限,私人汽車都是社會的主流,沒人敢下決心去抽刀斷水。要限,也只能從機關下手才說得過去。所以北京市就規定各級黨政機關、全額撥款事業單位不再增加公務用車指標。
政府都知道限購必然遭遇社會反對,也不可能做得徹底,所以積極推廣交通高峰時段機動車單雙號行駛、重點路段擁堵收費,希望在使用環節救城市一命。此舉倒還可以接受,至少民眾還有選擇的空間,大不了用錢開路,不至于走投無路。
治理擁堵中,有個提法值得廣州等城市學習,這就是將大型建設項目的“交通影響評價”納入審批環節,與環境影響評價具有同等作用。在寸土寸金的城市,地皮本來就少,如果再來一個巨無霸購物中心,必然打破這個區域的停車供需關系。堵塞,就像螞蟻的自發無意識行為,不是螞蟻自己造成的,而是超級誘惑力的食物帶來的。政府如果在規劃時一味追求土地價值,那么設計容納100萬輛車的道路,每天可能就有200萬輛車來,單雙號限行也毫無用處。唯一的辦法,不是讓汽車別來,而是不要把這里建成人人都要來上班和談生意的區域,比如CBD之類。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車新聞新聞跟帖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