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海外媒體報道,印度Mahindra&Mahindra公司將以5225 億韓元(約4.64億美元)的價格收購虧損的韓國雙龍汽車,預計收購過程在明年3月完成。在簽訂收購協議之前,雙龍汽車的命運如同坐過山車一般驚心動魄,先是與上汽集團分道揚鑣,后來工會又與韓國警察武裝對峙,其利潤也是連年虧損,股價大幅度下跌。
上汽收購雙龍被看作不成功的海外并購案,但印度車企收購雙龍的前景也很難預料。上汽收購雙龍汽車后,雙龍指責上汽“竊取雙龍技術”,并因此產生了一系列沖突。印度車企負責人馬亨德拉對雙龍汽車許下了美好諾言,聲稱將全力支援雙龍汽車的自主研發計劃,“上次收購雙龍汽車的上海汽車集團沒有全力開發新產品,致使雙龍汽車的大批研發人員離開,但我們會把離開的研究人員重新請回來,重振研發實力。”
但在印度召開的記者招待會上,他卻對印度媒體表達了截然不同的動機:“決定收購的最大原因是雙龍汽車的發動機研發能力。目前,雙龍汽車正在研發柴油發動機和汽油發動機,我們將有機會了解這些技術。”業內人士分析,雙龍汽車擁有韓國一流的柴油發動機研發能力,一心要想打入美國等發達國家市場的馬亨德拉,希望擁有符合發達國家環保標準的高效發動機,收購雙龍汽車可以幫助馬亨德拉突破上述瓶頸。
鑒于技術沖突是上汽收購雙龍失敗的重要原因,懷有這個企圖的馬亨德拉能否管理好雙龍汽車還是個謎。實際上,從很多方面來講,上汽集團比雙龍的新東家都有優勢。2006年1月,上汽接管雙龍汽車后發布的首份“中長期規劃”顯示,上汽承諾在完成經營計劃的前提下,5年內向雙龍汽車注入大約25億美元資金。并明確上汽將和雙龍聯合開發一個小型車平臺,上汽雙龍未來將在中國本地化生產,以及在未來5年推出6種新車和5款發動機。當時上汽股份為上汽雙龍制定的目標是:在2010年成為世界級的專業休閑旅行車制造商,后者將緊緊圍繞上汽股份的國際化目標,依托“合作共贏”的戰略,在汽車研發、零部件采購、物流運輸及資本經營等方面實現雙方最大的協同效應。
上汽與通用的通力合作,更說明上汽是一個合作的好伙伴。通用汽車把賭注押在中國,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與上汽的成功合作。今年以來,上汽聯手通用開發印度市場的進程比較順利,也與上汽的合作精神密不可分。
上汽收購雙龍汽車后,為了獲得更好的管理效果,甚至把擅長和東方人打交道的墨菲派過去,但可惜的是,雙龍汽車自始至終都在排斥中國人的進入。“他們覺得被中國人收購難堪,甚至不停指責中國人偷竊他們的技術,中國人始終無法正常推進雙龍的改革。上汽退出,雙龍重新獲得了自由,卻賤賣給印度企業,如果當初與上汽方面積極合作,雙龍汽車現在會發展得更好。”一位業內人士表示,雙龍汽車一度指責的上汽竊取雙龍汽車的關鍵技術,也被普華永道等第三方機構及韓國法院認定為“竊取”不成立。
盡管有眾多優勢,但上汽并購雙龍依然失敗,折射出中國企業海外并購面臨的短板。一位業內人士認為,中國車企在海外并購中雖然很有錢,但缺少更強的技術實力和管理人才,軟實力不足,導致并購后步履維艱。例如,在吉利收購沃爾沃的進程中,不少人士就質疑,吉利的管理水平能否管理好不同文化背景的員工,能否保持沃爾沃的安全水平和豪華車形象。在近期中國太平洋世紀汽車公司收購通用轉向器NEXTEER的案例中,被收購的美方企業員工也表達了類似的疑惑:“中國人很有錢,但他們能管理好這個公司嗎?”
當年通用汽車收購韓國大宇汽車時,卻不是這個樣子。資料顯示,當時通用汽車一次性向大宇汽車派出500名管理人員,并將通用的技術源源不斷輸入大宇,從資金、技術、人才等多方面保證收購的成功。結果大宇汽車迅速融入通用汽車,成為其全球戰略的一個重要基地。而上汽收購雙龍汽車后,雖然在資金上大量投入,但在海外管理人才及技術方面卻捉襟見肘,這應該是收購失敗的根本原因。
面對質疑,李書福采取了“吉利是吉利、沃爾沃是沃爾沃”的策略,堅決保持沃爾沃品牌的獨立性,并大量雇用有海外管理經驗的人才組建沃爾沃董事會,這些策略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消費者的質疑,也因此成為中國車企海外并購的重要借鑒。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車新聞新聞跟帖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