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邊是不是有一些這樣的朋友,他們非常喜歡車,聊天的話題往往不是時下流行的新車,而總會張口閉口提到一些老家伙,比如“打算收一輛E46”或者“看到一臺不錯的W140”之類。真心喜歡也好,附庸風雅也罷,能在談及汽車的時候飆出一串代號,總會顯得是個很“專業”的事情,有些時候,真的會讓只知道“寶馬3系”或者“奔馳S級”的初級愛好者汗顏。
一世祖的“達芬奇密碼”
不爽?那也有辦法,當再有人口若懸河談論“虎頭奔”或者“W140”的時候,你大可以假裝請教地上前問他一句,“嘿哥們,W187是什么車型來著?”如果他陷入了迷茫,你便能得意地自言自語一句,“啊對了,是1951年的第一代奔馳S,差點忘了。”OK,如果覺得這是個挺過癮的事情,那不妨多了解一些流行車型的“一世祖”,當別人再炫耀對內部代碼的了解時,你便也可以亮出一串“達芬奇密碼”了。
奔馳W187:第一代奔馳S級
1951 - 1954
奔馳W187:第一代奔馳S級
既然開篇提到了奔馳S級,那我們就從W187開始,奔馳S級素有“豪華定義者”的名號,那么初代的W187,也可以算得上是當今豪華汽車們的鼻祖了。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初代的W187車型,既不姓“梅賽德斯-奔馳”,也不叫“S級”,而是被稱為“戴姆勒-奔馳Ponton”。
1951年的第一屆法蘭克福車展上,戴姆勒-奔馳將這款車公諸于世,并且推出了220和300兩款車型,奔馳S級的傳奇就此開始。雖然在如今看來,它的配置堪稱“寒磣”,但放在60多年前,W187絕對足夠讓人驚艷。動力方面,這款車采用2.2升V6發動機,最大功率80馬力,而且為了保證舒適性,W187運用了當時最新的減震技術,將大型橡膠襯墊安裝于底盤中,從而在實現出色動力的同時,最大程度上保證了車輛乘坐的舒適性。除此之外,在那個冬天駕車還需要忍受瑟瑟發抖的年代,奔馳率先為W187配備了暖風鼓風機,令其車主可以在冬天奢侈地享受令人羨慕的溫暖。安全性方面,它也采用了前輪雙鼓式制動器,明顯縮短了剎車距離。
今年奔馳剛剛發布了最新一代的S級,其設計、配置與科技再次震驚業界,應該說,每一代S級誕生的時候,都能重新定義當下時代的豪華和安全,而這種血統里的領先基因,從上世紀50年代的W187便開始了,這一點從它發布后權威的評論便可見一斑:德國《ADAC馬達世界》(《ADAC-Motorwelt》)表示,“從總體上來看,不僅220車型的操縱性遠遠超過了平均水平。”而瑞士《汽車評論》(《Automobil Revue》)則評論稱,“毫無疑問,只有極少數的車才能與220的總體品質相媲美,只有更加昂貴的車型才能超過220車型的總體品質。”
這樣在每一代奔馳S級誕生后都如同“復制粘貼”的贊美,充分證明了從W187到如今最新的第十代W222,奔馳旗艦車型始終保持的超高水準。
奧迪C1:第一代奧迪A6(奧迪100)
1968-1976
奧迪C1:第一代奧迪A6(奧迪100)
如果說奔馳最成功的車型是S級,那么奧迪最成功的車型毫無疑問是A6,而不是A8。相比其他車型,奧迪這個系列的內部代碼要好記的多,因為它起源于奧迪C系列平臺,所以第一代車型的就被稱為C1,后繼者們則依次被稱為C2、C3等,一直沿用到第七代的C7。
很多人都知道,奧迪這個系列最初也不叫做“A6”,而是“100”,這個命名源自于1968年C1系列剛面世時,頂配車型發動機最大功率可以達到100馬力。如今的奧迪家族可謂人丁興旺,無論四門轎車、Coupe跑車還是高性能車等,都擁有很好的群眾基礎,而奧迪的這種多元化發展,從C1時代便開始了。作為大眾收購奧迪之后的第一款中型車,第一代奧迪100推出了包括四門轎車、兩門轎車、Coupe等多個版本,年輕味道十足,與后來人們印象中的“官車”形象相差很大。
配置方面,C1在它的時代也算得上不俗。它的轎車車型采用1.8升直列四缸發動機,最初推出的基本型最大功率79馬力,隨后推出的100S和100LS則分別達到89和100馬力;而Coupe車型則表現更強,100 Coupe搭載了1.9升發動機,最大功率達到113馬力。該車系的另一個亮點,是配備了當時先進的水冷前置發動機,它也成為奧迪旗下第一款使用水冷前置發動機的車型系列。
有趣的是,因為采用了全新平臺,當時奧迪并沒有對C1報太大期望,最初預計的總銷量只有10萬臺,令他們始料未及的是,第一代奧迪100上市后大受歡迎,推出三年銷量便達到了50萬臺,這讓奧迪不得不在1970年夏天增設了一條生產線來制造這個車系。截止到1976年C1停產,它的總銷量達到了驚人的82.7萬臺,而這種成功也給了奧迪繼續開發中型轎車的強烈信心。
后來的故事大家都清楚了,從奧迪100到奧迪A6,我們見證了這個中型車市場中流砥柱令人贊嘆的發展歷程。
寶馬E21:第一代寶馬3系
寶馬E21:第一代寶馬3系
1975-1983
寶馬E21:第一代寶馬3系
上世紀70年代對于寶馬來說,絕對算是個經典頻出的十年,代碼為E12的第一代5系誕生于1972年,代碼為E23的第一代7系則誕生于1977年,相對來說,3系只是寶馬的入門車款,但在很多人心中,它才能是最能代表寶馬精髓的車型,也有人因此將其稱為寶馬的“操控之王”。前文提到的“E46”,即1998年誕生的第四代3系,便是很多人心中最為向往的車型之一。如果要追溯3系的輝煌,那同樣也是始于上世紀70年代,它的“一世祖”,就是誕生于1975年的“E21”。
寶馬3系的誕生,很大一部分要歸功于1968年到1975年之間的一款熱銷車型——2002。憑借非凡的操控,寶馬2002贏得了歐美消費者的廣泛認可,為了將這個優勢發揚光大,寶馬在1975年5月推出了取代2002的量產車型,內部代碼E21,這便是第一代的寶馬3系。
說起來,很多寶馬車迷如今頗有微詞的一件事,是伴隨著低碳環保時代來臨,寶馬正在大范圍推廣四缸發動機,尤其是最新的第六代3系,也就是所謂F30上。四缸渦輪增壓發動機完全取代了上一代3系,也就是E90的六缸自然吸氣發動機,不少人甚至感慨:“這還是寶馬嗎?”……之所以六缸發動機在寶馬粉絲心中占有如此舉足輕重的地位,與其在E21上的表現是密不可分的。其實,最早推出的E21是四缸車型版本,包括1.6升、1.8升和兩種功率調校的2.0升發動機,其中1.6升發動機最大功率為90馬力,而高功率版的2.0升發動機則能達到125馬力。1978年,寶馬將非凡的2.0升直列六缸發動機裝配到了E21上,盡管因為調教問題,它的最大功率略低于2.0升高功率版的四缸發動機,但其表現出來的極強平順性,卻是原來的四缸發動機無法匹敵的,盡管有人還在懷念四缸發動機的澎湃聲音,但六缸發動機在3系上的普及已經成為大勢所趨。
當然,除了動力之外,E21在設計方面也很能滿足愛好駕馭和速度的人群的需求——動感的車身、傾斜式的中控臺、簡潔明了的按鍵等,加上配有橘黃色照明燈的儀表盤等細節,很容易為駕駛者注入激情。動力、設計加上操控,讓人們完全被寶馬的運動基因征服,銷量不會說謊,從1975年到1983年的八年間,E21累計銷售達到了100萬臺,也成為寶馬歷史上第一個銷量破百萬的車型。
如今從歐美到中國,對于想要選擇運動型豪華車的人來說,寶馬一定是個繞不開的考慮對象,尤其在入門級豪華車中,3系的綜合運動能力幾乎無可匹敵。以百公里加速來說,從上世紀70年代末E21頂配車型323的9.5秒,到第六代F30頂配車型335的5秒,速度永遠在同級中保持領先,而它的操控則更讓競爭對手們望塵莫及。
日產PGC-10:第一代日產GT-R
1969-1972
日產PGC-10:第一代日產GT-R
講了幾個四門房車的杰出代表,我們不妨再來換個口味,看看跑車和SUV。先要說明的是,并非每款流行的車型都有個響亮的內部代碼,例如保時捷911,很多人知道第三代911的內部代碼是964,第四代到第六代則分別叫做993、996、997,但是它的第一代車型并不叫961或者991,而是……就叫“第一代911”,如果非要說出點兒故事,那只能說它最初叫做901,后來因為標致已經搶注了中間數字是0的命名方式,保時捷只好將這款車以后的命名統一改為了911。關于911的故事很多人都已經耳熟能詳,知道這一串老爺車的數字并不奇怪,但如果見到另一個跑車的代碼,你可能就不知所云了——PGC-10,這便是如今有“戰神”美譽的日產GTR鼻祖車型的代碼。
第一代GT-R的誕生,多少有點時代背景。1952年,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的第7年,日本的汽車工業正在恢復元氣,為了防止被外國公司收購和吞并,日本政府號召本國的大型公司主動兼并小型公司。1966年,在政府的建議下,日產公司和Prince Motor公司宣告合并。Prince Motor可能很多人聽來陌生,它原名叫做Tachikawa Aircraft,前身是生產戰斗機和轟炸機的公司,從1952年開始生產Tama汽車,后來為了紀念日本王儲Hirohita王子繼位,將公司名更改為了Prince Motor。有生產飛機的經驗,就不難理解后來Prince Motor為何擁有在性能車上的研發能力,Skyline系列便是它旗下的高性能品牌。和日產合并之初,Prince Motor仍在繼續使用自己的品牌,Skyline系列也是單獨命名的,這其中就包括其分支車系,Skyline GT-R。
1969年2月的第十五屆東京車展上,第一代Skyline GT-R,日本車迷口中的“Hakosuka”,也就是所謂PGC-10,首次正式與世人見面。需要說明的是,有人認為GT-R的歷史應該更早,但在此之前的Skyline車型命名中并未出現“GT-R”,早些年的正統Skyline,應該是現在日產Skyline V36車型的前身。第一代Skyline GT-R配備了2.0升DOHCS20直列6缸發動機,最大功率可達160馬力,配合5擋手動變速箱及后驅設計,超群的性能與操控迅速在日本掀起一股熱潮。最初的GT-R只有四門版,但四門版2000GT已經足夠強大,它誕生后便橫掃了33場賽事的冠軍。1971年,日產推出了雙門版的GT-R,即KPGC-10,很快又斬獲了17個冠軍,這樣綜合起來,第一代GT-R恰好贏得了50場賽事的優勝。這樣的戰績,也幫助它迅速確立了在跑車界的地位,也贏得了消費者認可,初代車型總共銷售1945臺,GT-R的名聲很快便沖出日本走向了全球。
在法拉利、蘭博基尼、保時捷等歐洲跑車稱霸的歲月里,來自亞洲的GT-R始終以獨特魅力保持了大量的粉絲。從PGC-10到第二代KPGC-110再到第三、四、五代的BNR32、33、34,以及2007年至今的第六代BNR35,GR-R留下了無限輝煌的戰績,并且被車迷贈與了一個響亮的綽號——戰神。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車新聞網新聞跟帖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