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網上最熱的話題非“專車是否黑車”莫屬了。事實上,“上海市交通委稱滴滴專車是黑車”的新聞,還是有著以偏概全的嫌疑。
上海市交通委黃曉勇處長在后來接受中央臺記者采訪時表示過,只要合法合規,專車服務還是值得肯定的。
其實,“專車是否黑車”的命題,應該拆分成2個子命題來分析。
子命題一:和正規租賃公司規范合作的專車業務算黑車嗎?
和正規租賃公司合作的專車業務,理論上并沒有違反國家法律法規,或者說目前在法規上還是個空白。根據我國立法原則,“法無禁止即可為”。李克強總理在年初也強調過“要努力做到讓市場主體‘法無禁止即可為’、讓政府部門‘法無授權不可為’”。
目前各地出現的封殺或打擊,事實上,有一部分是對政策和法律的解讀有誤而造成的。
子命題二:掛靠租賃公司的社會車輛,從事專車業務算黑車嗎?
在各大專車平臺拼搶市場,瘋狂補貼的當下,的確存在把私家車“掛靠”在租賃公司從事專車業務的情況。這個問題在各家專車平臺都多多少少存在。
一方面,當租賃公司自有司機和車輛數量有限時,就不得不借助社會車輛擴充隊伍。另一方面,私家車主也希望借這個平臺賺點外快貼補養車開銷。兩者可謂一拍即合。
從現行的法律法規來看,沒有營運資格的私家車,即便掛靠在租賃公司,也無法摘掉其非法營運的帽子。但打車軟件公司急于發展司機規模,對租賃公司的這種不規范行為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同時抱著僥幸的心理期待政策的松動。
那社會車輛掛靠租賃公司從事專車業務,除了沒有合法營運資質的名份之外,還有沒有其他問題呢?讓政策制定者們給它一個名份的可能性有多大?那就得從管理部門對其封殺給出的幾個理由來逐一分析。
保險和交通事故責任理賠的問題
有些專車平臺(如滴滴)對于租賃公司的專車已建立了自己一定的保險賠付體系。如果發生交通事故,會根據責任方不同分別由租賃公司、勞務公司、車輛保險等來賠付。
那么掛靠在這些租賃公司的社會車輛,是否能套用同樣的保險賠付體系呢?
其實,只要一切都能規范操作,簽訂合法協議,保險問題還是可以解決的,畢竟所有加盟專車業務的車輛都是要求審核交強險保單的,比起那些在地鐵站攬客的真正黑車來說,在規范和安全方面還是有保障的多。
當然,這些保險責任的劃分是否明確告知給了乘客?乘客一旦發生事故是否知道自己到底該找誰理賠?這些細節還是需要進一步完善的。
建議這類平臺可以效仿某些順風車平臺的做法,和保險公司合作,針對每一單叫車交易都自動提供一份商業意外險,成本不高但卻能增加許多保障和安心,更能解除政府部門的擔憂。
監管的問題
如上面提到的,專車平臺對于加入的車輛(哪怕是社會車輛)都是要求提供審驗交強險保單的。除此之外,還需要提供司機身份證、駕駛證、車輛行駛證等相關證明文件,拍照存檔,還對車輛新舊程度有一定要求。司機和乘客需要互相評分,平臺對評分太低的司機還會有許多強制措施等等。
有了這種種約束,相當于專車平臺在代替政府監管機構對私家專車行使著監管職能。這些,是地鐵站旁隨意攬客、沒有任何信息登記的黑車無法比擬的。所以把這類車輛一刀切的歸類為黑車也有失公允。
只要政策給它們一個舞臺,它們能對緩解交通擁堵、緩解打車難問題、提高私家車閑置率,甚至降低汽車購買需求量等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有了這些規范的私家專車,誰還會愿意去坐路邊隨意招手沒有任何保障的白宛黑車?
當前的問題就是,如何讓監管措施更加規范化。事實上,還可以聯網,將所有專車司機的信息接入政府統一監管平臺,包括征信平臺和公安身份驗證平臺,如此一來就可以篩選有誠信問題的司機,提高營運的安全性。
稅收的問題
在這個GDP嚴重依賴稅收的國家,動了稅收的奶酪是萬萬不容許的!但是如果上述的政府統一監管平臺建立起來,私家專車的運營記錄和營收情況將一目了然。在此基礎上就算進行一定的征稅,也是很容易的。相信私家車主們也是愿意繳納一定稅收來獲得合法身份的。當然,前提是可別又給整成出租車公司那么高的分子錢。。。
擾亂客運市場秩序的問題
如果政府不給它們合法的身份,偷偷摸摸的打各種擦邊球反而會導致市場秩序混亂。如果在規范監管的前提下給了合法身份,甚至建立了統一監管平臺,那么他們就是這個市場的一份子,在公平的游戲規則下公開競爭,何來擾亂之說?反倒是能倒逼傳統的出租車行業轉變經營理念、提高服務質量、淘汰劣質司機、促進市場經濟優勝劣汰。
如果出租車司機還在擔心自己的飯碗被互聯網的專車搶了,倒不如好好思考一下是否應該借助移動互聯網的春風,給自己作個職業轉型擁抱互聯網。
而所謂擾亂市場秩序,說白了不就是觸及了行業壟斷者的利益么?那些抱著壟斷念頭的出租車企業,不論你是否愿意正視這一現實,在移動互聯網浪潮面前壟斷被破除是必然的,只是時間問題罷了。君不見壟斷那么多年的電信寬帶業務前幾天也向民間資本開放了么?
所以,各地政策制定者們,與其抱陳守舊,不如與時俱進,與其對法規空白焦頭爛額各種封殺,不如主動出擊完善法規規范市場。
作為新生事物,總歸存在一些不足和風險,但是作為管理部門應該響應李總理的號召,幫助企業減少風險,改進不足,而不是一棒打死。
其實交通運輸部官員在上個月記者會上的表態就很與時俱進嘛——“移動互聯網預約用車服務對于滿足市場高品質、多樣化、差異性需求,推動市場資源配置,緩解出行難等問題,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對于一些新興業態的監管,我們還沒有經驗,別上來就一棒子打死,能看到的風險盡可能控制住,但也要給一個發展空間。”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車新聞新聞跟帖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