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情節
無論對富士康,還是和諧而言,這都是轉型的開始。“我們將從單純的汽車經銷商轉型到電動車生產領域。”該發言人稱,收購綠野只是第一步,未來的終極目標是造中國的特斯拉。
“馮總跟郭總之間有長時間深層次的溝通,是長達一年以上的溝通,他們在思路規劃上已經想的很清楚,第一步第二步該怎么做。”上述和諧汽車內部人士努力讓記者相信,“造中國的特斯拉”絕不是一時的沖動。
郭臺銘對特斯拉的覬覦眾人皆知。作為世界“第一代工工廠”,早在五年前,富士康的母公司鴻海已為美國電動車制造商特斯拉供應零部件。這也促使鴻海集團更積極地在電動車領域布局多年,在汽車模具、線束、電池等領域已經取得成果。
對于急于從手機代工業務上轉型的富士康而言,特斯拉的出現顯然是一個絕佳的機遇。因此,郭臺銘并不滿足于僅為特斯拉生產一個車用面板,他甚至一度希望能整體代工特斯拉。為了這個目的,郭臺銘在整個2014年忙碌地斡旋各方。
據臺灣媒體報道,2014年2月,郭臺銘曾透露已與美國特斯拉電動汽車CEO穆斯克私下見面。隨后,特斯拉全球CEO馬斯克在特斯拉的股東大會上表示,如果特斯拉能夠與郭臺銘的富士康合作造成,將抬高特斯拉的產能。
2014年7月中旬,在沈陽舉行的中國汽車產業Top Ten內部閉門高層會議期間,科技部部長萬鋼就向與會汽車代表透露郭臺銘曾多次要求與其見面,并稱郭臺銘主要向其介紹富士康未來如何代工特斯拉,其中重點提到了如何降低特斯拉電池成本等新能源汽車關鍵技術。
而在9月的太原論壇上,除了宣布進軍新能源汽車業之外,郭臺銘也與萬鋼再次會晤,知情人士向經濟觀察網披露,此次會面中郭臺銘再度提到代工特斯拉計劃的相關細節。
某種程度上看,富士康此番大手筆入股和諧汽車,也有著特斯拉的部分牽線功勞。和諧汽車目前與特斯拉Tesla電動汽車在中國就售后維修、充電等方面已經展開戰略合作。富士康的加入也讓和諧也感覺離特斯拉更進一步。
“特斯拉的代工是未來的方向,這取決于特斯拉在中國的銷量能否達到設定的幾萬輛目標以上,如果達不到這個規模的話,就不會國產。而如果達成并實現國產,可能需要代工工廠,不排除和諧會擁有先決的優勢和條件。”和諧汽車內部人士向經濟觀察網記者透露。
在和諧看來,特斯拉用的是進口電池系統,成本較高,在與和諧合作并利用富士康的電池技術后,成本會降低很多,加上國產化之后的稅收優勢。總的價格優勢會大幅提升。
不過,馬斯克始終未就郭臺銘的積極表態進行回應。而記者從特斯拉中國業務相關負責人處得到的消息是,特斯拉目前并沒有與富士看展開整車代工合作的計劃。
遲遲得不到馬斯克的正面回應,讓郭臺銘決心自己造車,而且要造中國的特斯拉。打造這樣一個高端電動車平臺,對富士康而言,并非毫無基礎。目前特斯拉有106個零部件來自富士康,這是富士康獨有的優勢。此外,多年代工的積累,讓富士康在電池、電機技術上都有成熟的研發和制造經驗。
而在這場合作中,和諧更多的扮演的是融資平臺的角色,目前以及以后的投資都是通過和諧這個上市平臺來完成的。
綠野的“富車康”野心
“做中國的特斯拉是我們長遠的規劃,第一步是運作這個平臺”。前述知情人士向經濟觀察網記者披露,在和諧與富士康的造車計劃中,收購綠野是第一步,在造出中國的特斯拉之前,郭臺銘要以低速平價電動車為起點。
不過,作為殼資源,綠野并非一家奄奄一息的老舊地方汽車制造廠。如果從其以一輛電動汽車做主頁的官方網站上來看,這家公司頗具實力。
公司官網掛出的企業簡介稱,浙江綠野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于2010年6月,規劃總投資28億,計劃建成國內大型汽車零部件及ODM(貼牌生產)整車生產基地。一期投資13.5億元,建設沖壓、焊接、涂裝、總裝四大工藝生電動汽車相關零部件產車間。已與110多家零部件供應商,以及包括華晨汽車、江淮汽車等在內的七家國內外整車廠商合作。
據悉,該公司的產品主要為電動汽車相關零部件以及電動車整車制造。已經規劃的電動車有6款。2014年9月19日,第一款電動車純電動SUV綠野e-X5在杭州國際新能源汽車展上市,三款配置車型售價分別為經濟型6.18萬元、舒適型6.58萬元、豪華型6.98萬元。
值得關注的背景是,綠野的最大股東是國內最活躍的汽車設計公司——上海同濟同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同濟同捷”),占股49%。而綠野也是同濟同捷從2010年開始從設計專項汽車制造領域的重要試驗場。
更讓人意外的是,綠野的造車理念被命名為“富車康”,這個看上去和“富士康”很相似的名字并非無意取之。
綠野的表述是,“一端是零部件供應商構成的供應鏈,一端是國內外整車廠客戶群體,綠野汽車通過‘富車康’模式搭建兩者之間的合作橋梁。應用‘超級平臺’技術整合組織供應商鏈的零部件以及自產的車身核心零部件。”
盡管和諧方面表示,這個“富車康”和“富士康”并無關聯,但在同濟同捷于2010年同時建立的另一家汽車零部件公司——濰坊瑞馳汽車系統有限公司中,記者同樣看到了“富車康”的身影。
該公司高調宣稱,公司采用的就是類似于IT巨頭富士康的來料加工模式,又以掌控新能源汽車研發和生產兩個環節而勝其一籌。目標是打造全國著名的“富車康”新能源汽車研發生產基地。
同濟同捷的創新實驗并不順利。但用“富車康”的模式造車不得不讓人產生聯想,或許正是浙江綠野這種主動將富士康模式應用到汽車行業的努力打動了郭臺銘?當然,更吸引郭臺銘是綠野擁有其迫切需要的汽車生產資質,以及可能繼續合作的同濟同捷的研發團隊。
而按照計劃,綠野的平臺上很可能造出郭臺銘的第一輛電動車。按照早前郭臺銘曾在股東會上發布的計劃,富士康首先制造的電動車會很便宜,定位在1.5萬美元以下。除了綠野,外界猜測郭臺銘在山西的投資,也是落實其平價電動車戰略的關鍵布局之一。
不過,來自和諧方面的說法是,綠野官網的信息已經十分滯后,無論是“超級平臺”,還是“富車康”,都已經是過去的思路。目前,和諧正在對綠野進行盡職調查,在調查完成后,并購價格以及未來發展方向將進一步清晰。
而對于收購綠野后,郭臺銘的造車部署,業界認為最可能就是,在富士康的電動車發展思路、電池技術優勢以及投資規劃下,和諧作為融資平臺和銷售網絡平臺,綠野則提供同濟同捷的研發資源和軟件支持。
不過,郭臺銘造車目前還稱不上萬事俱備。因為收購綠野并不能徹底解決郭臺銘與和諧造車的資質問題,綠野擁有的只是一般的汽車生產資質,而非專門的電動車生產資質,這意味著,郭臺銘的聯合造車團隊必須和魯冠球一樣去自己申請電動車生產牌照,或者再次并購一個擁有電動車資質的“殼”資源企業。
對以上兩種選擇,和諧方面并未否認,稱一切可以取得電動車資質的方法都會去嘗試。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車新聞新聞跟帖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