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近日發布了《新建純電動乘用車生產企業投資項目和生產準入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下文稱《規定》),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意見反饋截 止時間為明日(28日),國家發改委產業協調司處長李鋼26日在“2015中國廣州國際投資年會新能源及節能環保汽車論壇”上對《規定》進行了一番解讀, 他稱在純電動車準入門檻的設置上,對企業技術積累方面要求高,而對資產方面要求并不高。
此次發布的《規定》,與2014年11月26日的版本相比,對本文件中“純電動乘用車”的范圍進行了規定,包括純電動和串聯式混合動力(增程式)車 型。此外,本《規定》還提出,經核準的新建純電動乘用車生產企業只能生產純電動乘用車,不能生產任何以內燃機為驅動動力的汽車產品。新建企業生產的產品必 須使用自有品牌。
《規則》對乘用車產品準入也做了明確規定:乘用車產品符合安全、環保、節能、防盜等有關標準規定;乘用車產品經工信部指定的檢測機構檢測合格;乘用車產品未侵犯他人知識產權。
目前,在汽車產業政策引導下,催生了電子汽車,汽車產業加快朝智能化、自動化等方面發展,在車企在朝這方面努力的同時,百度、阿里巴巴、樂視、騰訊 等IT互聯網企業都紛紛介入。產業的新變化,因此有必要出臺新的政策規定對電動車的生產準入進行管理。對于業內普遍關注互聯網等造車“門外漢”是否準入生 產電動車,李鋼沒有直接回應,而對于目前業界關注的低速電動車企是否準入生產純電動乘用車,李鋼則稱低速電動車是違反國家法律的產品。不過,李鋼又稱,政 策鼓勵低速電動車轉型升級達到電動乘用車的準入標準,
一直以來,低速電動車在爭議中生存。雖然國家相關部委并沒有明令禁止生產低速電動車,但遲遲未有相關國家標準出臺。目前,僅山東低速電動車生產企業就有幾百家,低速電動車產量超過20萬輛。業界有一種觀點認為,可將低速電動車劃入新能源車范疇,并加以規范管理。
新能源車是指引我國汽車產業未來發展方向的戰略性產業,但低速電動車行業整體上并不具備技術優勢,因此業內對如何給予低速電動車的身份界定一直存在 分歧。中國汽車工業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專家、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新能源汽車技術委員會委員繆文泉26日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談到,目前絕大多數低 速電動車確實無法滿足相關法規的要求,獲取乘用車身份證可能性不大,但其在農村等一些特定區域有市場需求,因此有必要制訂另一套標準來對低速電動車進行管 理,可參考歐洲將低速電動車劃入“四輪摩托”范疇管理,他正在牽頭制定相關標準對低速電動車規范管理,相關政府部門也在研究怎樣來規范低速電動車的管理, 但這涉及到多方面,出臺相關政策需要一個過程。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車新聞新聞跟帖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