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2月,毛澤東在視察一汽的時候,對一汽的饒斌同志說了一句話:“我們什么時候可以坐上中國自己制造的汽車?”聽了毛澤東的這句話,一汽人得到了極大的鼓舞,隨后在當年" />
1958年2月,毛澤東在視察一汽的時候,對一汽的饒斌同志說了一句話:“我們什么時候可以坐上中國自己制造的汽車?”聽了毛澤東的這句話,一汽人得到了極大的鼓舞,隨后在當年8月就造出了新中國的第一輛乘用車。這輛乘用車應該可以算的上是新中國自主品牌汽車的鼻祖。
對自主品牌汽車,歷來眾說紛紜。有叫中國品牌的,有叫本土汽車或者民族汽車工業等等,但共識只有一個——要掌握核心技術。有了核心技術,加上優異的品質和歷史積淀的市場,才能形成品牌,否則那個牌子只能稱為商標而已,所以中央領導說“生產別人的汽車這不是本事,生產自主(汽車)品牌才是本事。”
汽車產業是唯一一種零件以萬計,產量以百萬計,保有量以千萬計,投資以億計的產品,這種產品上下關聯度高,技術含量大,所以想獲得核心技術就成為重大難題。因此,中國的自主品牌汽車繁衍出一種全新模式,既歸屬于合資車企的自主品牌汽車。
在談及合資品牌的自主品牌是否為真正的自主品牌時,筆者認為,無論是合資企業還是像吉利、奇瑞一樣的本土企業,只要是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汽車品牌,就是自主品牌。
目前,這種全新自主品牌汽車模式下有三個品牌,廣汽本田的“理念”、上汽通用五菱的“寶駿”和東風日產最近發布的“啟辰”。 據說,長安福特、北京現代、廣汽豐田、東風本田這些合資企業也都要推出自主品牌了,相信用不了幾年,自主品牌車型將遍布中國大江南北。
不過,也有相關專家提出了,“自主品牌”的四個條件:一是由國內汽車生產企業在中國取得的商標專用權;二是必須是上述企業在全球范圍內獨家擁有的商標專用權;三是擁有該品牌的自主知識產權、產品的工業產權、產品改進和認可權以及產品的技術轉讓權;四是必須作為消費者識別的主要標志,在汽車外部顯著位置如車頭和車尾加以標注。
為什么合資車企會對自主品牌如此感興趣呢?很大程度上,市場決定了這一切。
近幾年我國二三線地區經濟快速發展,居民購車意愿逐步提高,直接拉動了汽車業的增長。更有相關專家預測,未來十年之內,二三線市場將成為我們國家汽車市場增長的主導力量,而決定今后汽車廠商生死存亡的主要戰場也在二三線。而目前的情況是,這些市場幾乎都被奇瑞、比亞迪、吉利和長城之類的本土自主車企把持著。
雖然合資企業也曾采取過應對措施,比如近兩年來開始的“合資向下”的戰略,但是終究有成本的限制,在對價格極其敏感的二三線和農村市場,要讓合資品牌降至一半與本土自主品牌競爭并不現實。于是,以合資車企為背景的全新自主品牌汽車模式就應運而生。
以啟辰為例。背靠“日產”這棵大樹,東風日產盡管不可能把日產的“技術”全部拿過來,但日產將會向啟辰轉讓相關車型的平臺,對于新車開發自然是事半功倍,短期地從產品終端來看,這樣的模式比起國內其他純自主品牌更具有先天性的優勢。由于平臺的成熟,省去了一大筆研發費用,成本降低,性價比勢必會大大提高。
在銷售網絡方面,東風日產在自主品牌比較集中的二、三線市場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與其他合資企業對二、三線市場重視不夠相比,東風日產已經快速從中心城市向二三級、四五級中小城市拓展,與自主品牌相比,已經沒有太大差距。
而在品牌影響力方面,東風日產的“人·車·生活”也已經深入人心,而自主品牌目前還難以擺脫脫低端低價的印象。所以,對于自主品牌來說,這次是真的“狼來了”,將會對自主品牌的傳統市場形成極大的威脅。
筆者認為,對于中低端市場的垂涎才是促使合資汽車降低身段、創立新品牌搶市場的主要原因。不過,這些烙著合資印記的自主品牌在品牌建設上仍需原廠的大力支持,且仍難以躲避自身合資車型與自主產品的競爭,故后效仍需進一步觀察。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車新聞新聞跟帖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