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鉆法規空子 攫取進口車暴利
憑借技術上“勝人一籌”,外資車企賺錢盈利倒也是理所當然。但是,令中國消費者不平的是,憑什么同樣配置的汽車,在中國賣得要比國外貴呢?
記者調查發現,部分進口車的國內報價是國外報價的三倍。以寶馬X1為例,其廠商建議零售價33425美元,約合人民幣20.27萬元。加上運輸過程中產生的費用,到岸價約22萬元,關稅稅率是47%(包括25%關稅、17%增值稅和5%消費稅),需交關稅約10.3萬元,完稅價32.3萬元。而國內官方指導價則為49.90萬元,比完稅價格仍高出54.49%。
那么,進口車國內報價為什么會這么高呢?中國關稅比其他國家高確實是不爭的事實,但上述例子可以看出,進口車在完稅價格的基礎上又進行了加價。一般而言,在汽車流通環節,還會產生10%左右的經銷商毛利。申正遠認為,“進口車完稅價格加上合理的毛利率是可以接受的,但外方在此基礎上又會從中加價,這就顯得‘暴利’。”
廠家為何可以從中加價呢?在申正遠看來,這主要是外方鉆了中國政策的“空子”,《汽車品牌銷售管理實施辦法》(以下簡稱《辦法》)中的規定使得價格由廠家說了算。
而在國外,經銷商的模式則更為“市場化”。
一位在美國生活多年的丁女士告訴《證券日報》記者:“在美國,dealer(經銷商)分好幾種,一種是賣場式的,同一家店里賣好幾種品牌的車;另一種是單一品牌的,類似于國內的4S店。”
同一款車每一家dealer賣的價格都不一樣,有時候為了促銷甚至比廠商建議零售價(MSRP)還便宜。此外,在美國買車更加“個性化”,在美國買車是按“輛”買的,而不同于國內簡單分成舒適版、豪華版、旗艦版等來買。“有時候車身顏色不一樣,價格也可能不一樣。你還可以根據需要選擇輪胎、座椅等附加配件的材質,不同配置價格都不一樣。”丁女士說。
申正遠認為,正是因為4S店這種單一的經銷模式,給了進口車壟斷價格的機會,容易產生廠商、經銷商聯合抬價,消費者無法抵抗。“單一經銷模式打破,或可改變進口車暴利的現狀。”
不過,就算經銷商存在“聯合抬價”的可能,利潤大頭也被總代理商拿走。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對一輛進口汽車的最終售價來說,生產和運輸成本占40%,各種稅費平均占比20%,總代理經銷商的利潤占30%,其他分銷商的利潤僅為5%。
合資車比國外報價高 外方從制造中賺錢
看到“奔馳E級”最高優惠16萬元的廣告語,你是否會怦然心動?
事實上,即便降價16萬元,廠商也有“暴利”可圖。通過對比合資品牌汽車與國外同款汽車的售價,不難發現,實現國產化的合資汽車也存在廠商額外加價的現象。加價的原則與進口車雷同,越是高端的車型加價越“猛”;此外,剛上市的新車報價相對較高。
如表一所示,卡宴、路虎等時下熱銷的SUV車型國內報價高于國外報價的300%;奔馳E級、奧迪A6等高端車型國內報價是國外報價的150%以上;而君威、凱美瑞等中高端車型國內報價也比國外高出一倍。
此外,如表二所示,對比合資品牌汽車與同等配置自主品牌汽車售價,合資品牌也要高出約20%。
對此,王先生告訴記者,合資品牌的單車利潤率高于自主品牌是肯定的,國內很多的集團就靠合資企業賺得錢活著,比如長安集團,就是長安福特養活著一個集團。
不過,王先生同時指出,合資車企的利潤大頭基本都被外方抽走,真正到了出廠買賣環節只有那些緊俏的德系車型存在暴利,比如一汽大眾的邁騰,但大多數中高級端以下乘用車并不存在暴利,甚至有些銷量不暢的中高級轎車屬于低利潤銷售,比如長安福特新蒙迪歐最低價格才13萬元,并不存在暴利。
事實上,一款合資汽車在銷售之前,外方就已經賺得盆滿缽滿。“每一款合資車型,外方都要抽取加盟費(包括技術轉讓費、品牌使用費等在里面)、技術提成費等,此外,外方往往會指定零部件供應商,這塊利潤也是巨大的,中方人員沒法估計。”王先生說。
一般而言,技術轉讓費約占一款合資車售價的9%,而零部件采購占整車成本50%的份額,外方的利潤空間顯而易見。
外方之所以能抽走利潤大頭,關鍵還是靠技術。“中方沒有核心技術,發動機管理系統、自動變速箱管理系統都掌握外國人手中,國產后還是外國人賺大便宜。”王先生坦言。
“2011年社科院競爭力調查報告當中提出合資企業的利潤外方占95%,中方只有5%,洋品牌通過合資貼上中國標簽,我們變相支付生產許可費或者被分走一部分利潤。”原中國汽車工業公司董事長李剛在一次會議中表示。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車新聞新聞跟帖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