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從火熱到狂熱的2010年車市,雖然以1806萬輛的銷量刷新了世界紀錄,實現了令業界瞠目的32%高速增長,蟬聯了全球最大的汽車消費市場,但各車企近乎豪賭般的產能擴張、日益不堪重負的一二線城市交通困擾以及飽受詬病的能源環境話題無一不在磨折監管層的敏感神經。
于是,高燒的中國車市在2011年迎來了一次集體降溫。小排量車購置稅減免、汽車下鄉補貼等政策的撤出,讓奇瑞、吉利等曾經在這些托市政策的庇護下受益最大的自主品牌成為了最受沖擊的對象;而正呈現蔓延趨勢的一線城市限購治堵、公車治理則直接給習慣了在一線城市、公務車領域跑馬圈地的合資品牌扣上了難以突破的硬性瓶頸。西南證券的分析師劉峰指出,2011年的中國車市可能面臨著10%左右的萎縮,全年國內汽車產銷量約為1500至1560萬輛,行業平均利潤將下降約30%。
而汽車業向來與資本相生相伴,即使在市場行情向好時,國內數得上的主流車企尚在為籌劃整體上市或兩地上市而忙碌,那么在今年車市的慘淡市場預期下,資金的壓力下無疑會讓車企的資本市場運作更有看點。
一汽整體上市
IPO還要等一年
喧囂了四年之久的一汽整體上市進程在2010年再次爽約——原定于去年年底成立的一汽股份有限公司,因審批問題未能如期掛牌。
其實無論是監管層還是一汽這位共和國的長子,在面臨著一汽成為四大車企中唯一沒有實現整體上市的尷尬局面時,無一不想盡快推動其整體上市的步伐。但面臨歷史遺留下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中資與外資艱難的博弈,一汽上市方案的選擇卻又只能慎之又慎。
此前,包含安信證券在內的幾家投行早已為一汽集團設計了四套不同的整體上市方案——剝離一汽富維(600742.SH)、啟明信息(002232.SZ),將一汽轎車(000800.SZ)、一汽夏利(000927.SZ)注入新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進而實現IPO;或為一汽夏利做對價,通過換股吸收的方式將一汽夏利合并到一汽轎車,同時通過定向增發,將一汽集團把持有的其他可上市資產全部一次性注入一汽轎車;或是將一汽大眾注入一汽轎車、一汽豐田注入一汽夏利的集團資產拆分上市模式;抑或一汽夏利原地留守,而一汽集團僅將一汽大眾、一汽豐田和集團其他優質資產全部打包注入一汽轎車。
雖然借殼的方式頗為多樣化,可擺在一汽面前另一個現實的問題是,集團正著力推動的自主品牌戰略需要千億資金的支持。而無論采用上述哪種借殼上市的方式,一汽都尚需進通過增發才能獲得融資,況且一汽夏利抑或一汽轎車原來的盤子都不大,難以為一汽帶來其冀望的融資規模。而IPO模式雖然在新的股份公司成立后,可能會因為一汽轎車和一汽夏利股價暴漲帶來成本問題,但畢竟短痛之后一汽少了更多的長痛。
民資證券的分析師曹鶴對記者表示,一汽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需要國務院的特批,而即使在取得了特批后,尚需此后一年的財務數據支持方能進入IPO操作階段。因而如果一汽選擇了以IPO方式實現整體上市,那么至少還要再等一年。
奇瑞汽車
PE等到花兒也謝了
自2006年就因中金公司的入駐而傳出上市消息的奇瑞,讓眾多競相入駐的PE體會了一把聲聲慢:繼中金之后,2007年上海同華投資旗下的上海同華動力創業投資中心和上海湖山投資中心向奇瑞增資2.26億元;2009年,渤海產業基金、新天域成長股權投資、蕪湖瑞創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先后入駐,雖有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融德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上海科寶股權投資有限公司、江西中嘉投資有限公司也于當年向奇瑞出資14.4億元。而華融資產、融通資產國家隊的背景一度被市場詮釋為奇瑞IPO的前奏曲。
但蜂擁而至的PE們等來的只有奇瑞上市的緩慢步伐。2008年3月,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奇瑞曾向監管層提交了上市材料,卻因金融危機的爆發導致業績變臉,并由此耽擱了上市進程。此后,雖然奇瑞沒少為上市緊鑼密鼓的張羅,但其高投入、高成本、低盈利的經營模式始終讓讓監管層憂慮,上市進程也因此杳無音信。
據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奇瑞仍沒有明確的上市時間表,公司正著力于把盈利能力再提高一點。而眾所周知,汽車行業中盈利能力的分毫改善都需要二到三年的時間。那么,入駐奇瑞的PE們恐怕要更耐心的等待了。
但曹鶴告訴記者,雖然奇瑞上市在今年難有什么大的動作,但今年汽車市場的整體下滑會帶來車企兼并重組的加劇,而此前一度被擱置的奇瑞與江淮合并可能被安徽省政府再次提上日程。
東風集團
難回A股只因“不差錢”?
因回歸A股概念而被幾度熱炒的東風集團 (00489.HK),雖然公司股價因此坐了幾圈過山車,但無論是整體IPO抑或借殼子公司東風汽車(600006.SH)、東風科技(600081.SH)都只聽到了樓梯響,卻未見人下來。
日前,一位接近東風集團內部的人士告訴《證券日報》記者,東風回歸A股之所以遲遲難以實現,是由于東風目前的資金很充裕,且沒有什么需要巨額資金投入的方向——公司此前投產的自主品牌風神S30銷售狀況遇冷,始終難以達到盈利平衡點,更談不上大規模生產;而合資自主品牌啟辰的全面運營尚待時日。
“但監管部門在H股回歸A股的問題上,更傾向于有資金需求的企業,東風目前并不符合這項標準,因而目前難以實現A+H的模式”上述人士稱。
華晨集團
苦心經營金杯或仍成空
相對于不差錢的東風集團,華晨集團等待華晨中國(01114.HK)回歸的心情就頗為急迫了。此前,由于受累于持續虧損的中華轎車業務,華晨集團在A股的融資平臺*ST金杯(600609.SH)遭遇了披星戴帽的命運。
為了保住這一珍貴的殼資源,近年來,華晨集團通過把虧損的中華轎車剝離到集團、清理股權關系、人事關系等一系列舉措為*ST金杯實現了技術性扭虧,并將其業務范圍局限在輕卡、微卡及一些零配件制造上。曹鶴指出,由于金杯商用車業務目前表現平平,華晨集團現階段的利潤要依賴于注入到華晨中國中的華晨寶馬業務。而華晨集團上述苦心騰挪的背后,無非是為了洗凈*ST金杯的殼資源,從而靜待華晨中國回歸A股。
但這畢竟只是華晨集團一廂情愿的打算,華晨中國何時能夠回歸遠不是華晨集團可以獨家策劃的,而同樣無法由其獨家策劃的是中國汽車行業的拐點已經來了,集團能否支撐到華晨中國回歸亦是一個未知數。國泰君安的分析師張欣表示,華晨或者繼續在既有位置硬撐,畢竟其擁有強大的后盾。或者華晨將最終走向“死亡”。而只有通過這樣幾家車企的死去,中國汽車產業的結構才能真正實現結構上的變革。而華晨集團能否等來華晨中國的回歸,還是*ST金杯是否終將成為一座見證中國汽車業變革的墓碑,尚無人能知。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車新聞新聞跟帖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