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今年的第三季度,國內外有關新能源汽車的上市和技術體驗活動輪番“轟炸”,大有山雨欲來之勢,使本來彷徨而又混沌的新能源汽車隨著政策的鼓勵和財政補貼力度的加大,變得日趨明晰起來]
有權威人士稱,今年是中國的“新能源汽車進入家庭的元年”。依據是,今年9月新能源汽車就銷售了1萬輛,預測今后會有成倍的增幅。而去年整年銷量僅2萬輛,今年上半年就突破了2萬輛。這就為“未來新能源汽車年銷量將成倍增長”提供了數據支撐。
事實也正是像有關人士所說的那樣,進入今年的第三季度,國內外有關新能源汽車的上市和技術體驗活動輪番“轟炸”,大有山雨欲來之勢,使本來彷徨而又混沌的新能源汽車隨著政策的鼓勵和財政補貼力度的加大,變得日趨明晰起來。這就為鬧騰很久的新能源汽車發展產業化起到了推進的作用。尤其是像北上廣這樣的大城市,在限牌令的制約下,不少購車者把視線轉向新能源汽車。以上海為例,購買新能源汽車可減免購置稅,享受政策補貼和送牌照的鼓勵,自今年7月起,新能源汽車上牌數明顯加快。
自今年9月開始,新能源汽車的浪潮是一浪高過一浪。先是比亞迪戴姆勒公司在上海舉行首款騰勢電動車的上市活動,之后是寶馬BMWi3的試駕活動(線下的體驗)。值得關注的是,大眾也緊跟其后,在滬舉行了“電動車體驗周”活動,并拿出了“具有革命性”三款新能源汽車(純電動、插電式混動、混動),宣布了其新能源汽車的中國計劃。而先前,豐田也在上海舉行過媒體技術交流會,闡釋豐田在新能源汽車的主張和發展策略等。
這一系列動作表明,新能源汽已不再是只打雷不下雨,也不是口號和觀望,更不是可以糊弄的技術,而是“狼真的來了”,不論是誰,都將刺刀見紅。面對來勢兇猛的外來新能源汽車與以往不同,不能簡單地看作是一種技術秀,而是對潛在市場的入侵。這就不能不回顧一下新能源汽車的由來。
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熱源自于“彎道超車”的誘惑,以為在傳統汽車領域趕超費力,就在尚不成氣候的新能源汽車上與國外同步,或搶先一步,抓住戰略機遇快速崛起。盡管此想法很好,但老外也沒閑著。隨著能源緊張,環保呼聲日趨高漲,汽車擺脫對石油的依賴,轉型升級,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已被各世界汽車廠商列入議事日程,早就做好了準備。這不僅是為了環保,而是為了自身的生存。
然而,究竟選擇怎樣的新能源汽車才是適合中國的實際需求,長期以來一直爭論不休,沒有一個明確的方向。有人曾把全國爭上新能源汽車項目的狀況稱之為“熱鬧背后的亂象”。尤其是當一些非主流車企也紛紛擠進這一領域,不得不引起相關人士的懷疑,連傳統汽車還沒干好就涉及新能源汽車,雖有“彎道超車”的雄心,但沒有這方面的技術支撐,顯然有點力不從心。一位從事新能源汽車業的專家說,不能小覷新能源汽車的技術,其實這也是一個深不可測的技術大海。事實上,在新能源汽車的核心技術方面,我們依然難以說自主。如某有實力的汽車集團投巨資研發的新能源汽車卻在市場表現不佳。所以,喊了這么多年的新能源汽車研發,能拿得出手的新能源汽車究竟有多少,能讓消費者買單的車型其實不多。而“十城千輛”工程的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又究竟如何?即便是像華晨寶馬合資研發的“之諾”也沒有完全進入私人消費市場。在上海嘉定新能源汽車示范區,盡管有多項補貼,但人們對購買電動汽車還是心存顧慮,感覺有諸多的使用不便。
在我的印象中,在本世紀初,有關新能源汽車概念就浮出水面,美國通用汽車在上海多次秀過燃料電池車,上海泛亞還推出過自主研發的燃料電池車,上海同濟大學更是全國最早涉及新能源汽車研發的機構,寶馬也多次來華展示過氫燃料電池車等。但人們總以為這是一種技術秀,離現實市場還很遠。即便后來也有少量電動汽車上路,還是持有質疑的態度。直到近年來,混合動力車的時興開始打破沉默,人們意識到,汽車革命的前夜真的來臨了。這不僅是環保的要求,而是關乎未來車企的生死存亡。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車新聞新聞跟帖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